书包网辣文 > 都市小说 > 回到古代做皇帝 > 第九百一十三章:半部论语治天下
    春去秋来,这半年大顺上下承平,也不见有什么风浪。

    风调雨顺之下,自然是个丰裕之年。加上这几年优良选种,监察司大力推广,额,至于怎么推广的就不知道了。有时候农户不相信朝廷的话也是正常,毕竟是一家大小的口粮,不能马虎。可这些种子是皇家大学精心培育出来的,模拟了最恶劣的环境,还能保证生存,可谓良种。经过半推半就,大顺的农业展也不慢,起码农户们也明白了,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好。

    至于各地作坊工厂,也展得极为快。大顺商贾似乎也意识到了,在《大顺律》保护明创造的前提下,只要能掌控到了一种新技术,那真的是财源滚滚。跟风在别人身后的,连一口汤都喝不到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这样,工匠的待遇水涨船高,甚至一些高明的工匠,月薪过了做官。

    当有官员向6承启奏明此事,觉得“匪夷所思”,要“及时加以制止”的时候,6承启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。

    一个朝代真的到了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的时候,往往是最为悲哀的。除了文化以外,这个朝代就拿不出任何可以称道的东西了。古圣先贤里的管子早就说过,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,这是一个因果关系,越不得。当你的军事实力弱到了一定程度,所有人都跑去读书的时候,那这个朝代是没有救药的。

    文化经济再强,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以护佑,只能成为别国眼中的一头肥羊罢了。

    如果只是死读书,不会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,那读书有什么用?

    只能说百姓都太功利了,读书只为做官,因为做官不愁吃喝穿。

    这也是朝廷有意无意倡导的,只要给人一个奋的途径,给百姓一个希望,他们就会服从统治。

    一旦朝廷的根基开始瓦解,那么这个希望就不在了,百姓自然而然要推翻这个朝廷。一个朝代的覆灭,除了范围巨大的灾难生,人心道德的败坏,百姓走投无路之外,上升通道被堵死,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。

    现在利用市场,再衍生出来一个上升通道,又有何不可?6承启乐得见到这样的事情,甚至还会大力扶持。只是这样一来,满朝文武嗟叹,说官员地位一去不返。确实,如果以金钱论地位的话,满朝文武或许都比不上富可敌国的商贾。现在很多**品的官员,连工匠都比不过了,他们难免心中不忿。

    其实人家工匠付出的脑力,并不比你读书做官少啊!正所谓术业有专攻,你既然选择了做官,就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官里面,还分多种多样哩,你要是不熟律法,一辈子都只能是个十品官,或者是个九品翰林的闲职。熟读了律法后,你才能有可能获得实缺,能外放地方。当然,如果你精通算学,精通水利,精通农事,那你外放实缺的机会就更大,升迁的渠道就更为广阔。

    工匠同样如此,你手艺不行,一辈子只能给别人打下手,做一些简单重复的活。只有你精炼手艺,研究琢磨,提升自己的技术,你才能获得东家赏识。

    商贾是最讲究实质性利益的,你的手艺不行,他犯得着花那么多钱银聘请你吗?他恨不得将成本压低,利润全都装进自己的口袋才好。但他只是商贾,不是工匠,也不懂技术,想要赚钱,还得讨好工匠才行。你要是给的钱不够,人家随时跳槽走人都是可以的,那你不是平白给自己的竞争对手送去一份大礼吗!

    同样的道理,做官也是这样,为什么十品官九品官八品官的俸禄这么低?

    那是因为同类型的官太多了,张三你不来,还有李四,王五,候补的人选太多。但为什么林镇中就坐稳了户部尚书的位置?那是因为人家业务精通,没多少人能取代,而且林镇中做得也不差。所以林镇中的俸禄,是十品官的几百倍,八品官的百倍。

    你要想升官,现在钻营门路,巴结上司已经行不通了。唯有认真踏实地学东西,让朝廷知道你不可或缺,你才有晋升的空间。不然的话,你一辈子领着闲职,做一个九品翰林好了。

    这些道理,不是死读书的人能领悟得通的。他们只道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,学好了四书五经,自然能通晓万事。

    真的如此吗?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了?那为何当年孔子周游列国,没有一个君主采用他的主张?就算是汉武帝,也仅能接受董仲舒改良过的儒术?

    很多人都道现在大顺还是以孝悌治国,其实不然。

    孝悌是要的,人伦始终是大顺立国的根基。但实质上,大顺是以法治国的。特别是6承启上任以来,极力修改《大顺律》,查漏补缺,堵死各种律法漏洞。外儒内法,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。只可惜缺心眼的人,还抱着《论语》不放,怪不得他们长叹时运不济,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了。你都做不出什么政绩,百姓对你摇头,6承启凭什么升你的官?

    儒家讲究“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,你真的“修身”成功了吗?连基本的《大顺律》都不学,算哪门子官?又不精通算学,又不懂水利,农事更是两眼一抹黑,你这样的官就是个废物,除了夸夸其谈之外,还能做什么实事?就算外放了,也不过是一个糊涂官!

    做官不能升官,先不要怪朝廷,怪户部的政绩考核,怪监察司的考核,要问问自己真的能胜任下一个官职吗?

    只可惜当了官的,都认为自己顶了不起,还学什么律法算学水利农事民生器匠?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!

    活该他们蹉跎半辈子!

    6承启冷冷地看着朝堂下群情激奋的文官们,这些都是“历史遗留”问题,很快就要清扫出去了。这些年来,他已经通过政绩考核,把不少没卵用的官员“贬谪”出长安,鲜少有被“贬”的官能再次回京。无他,政绩不够,就这一点,堵死了他们升迁的通道。

    现在他们还不知悔改,连自己的不足都视而不见,看来又要“贬谪”一批人了。

    6承启瞥了一眼户部尚书吴显祉,眼中意味深长。吴显祉一愣,随即便明白了过来,君臣对视,心意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