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子建听出来了,赖校长基本是按他提供的意见进行处理的,但该温情的时候,旭日和风温情脉脉,该严厉的时候,如雷霆万均狂风暴雨,让学生不寒而栗。
不愧是校长大大啊,把白脸和黑脸、枣子与大棒合而为一。
九十年初,改革开放十几年,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,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时代,大多数老师高度责任心,对学生无私关怀,他们几乎凝集社会全部的道德期盼,把自己化身为一个个“传道授业”道德楷模,不仅传授知识,还以身作责,担负起学生三观的塑造。当然,由于能力问题,他们可能在教学水平上有高有低。
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,学生如果一再以排名落后就要联名更换老师的话,学生对老师少了尊敬,教师对学生少了责任,师生关系冷漠,学风、教风、校风都会陷入低谷,吃亏的还是全体学生和学校名誉,反正老师脱掉道德外衣,从本质上就是一份职业,他们的工资不比普通国企工人高,甚至更低。
因此,学生联合赶老师这种事,就像恶性肿瘤,治疗宜早不宜晚,必须雷厉风行地完成切割,否则扩散到全校不好收拾。前世这起风波就折腾了大半个学期,倒霉了好几位老师,很多都是无妄之灾,因为换了老师后,这些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没见提升,有的因为折腾反而退步了,最后学生们是自然消停的,但这几届的师生关系也降到了冰点。
从某种意义上,杨子建通过蓝鸿给校长出主意,牺牲了高三4班的全体班干部,却挽救了一中整体正常的师生关系,有利于提升全校的整体成绩和保持纯正融洽的校风。
操场上,秋风瑟瑟,寒风刺骨,全校学生听了校长的通知,噤若寒蝉。
高三学生并没有太多异动,6班学生在胆战心惊之余,觉得心愿得逞,当然举双手双脚赞美校长的英明伟大,而4班的学生则觉得他们班干部没做好工作,“申请书”没写好,校长、教务处的解说工作没做到位,确实要换一批班干部,再给校长做工作。
一个月后,教务处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,把4班的物理老师调到初中部暂避风头——这是后话了。
这时,门卫秦师傅进门,笑嘻嘻地给他送来的一大堆的信件。
“谢谢秦师傅!”杨子建打声招呼。
翻看信件,很大一堆是读者来信,现在已经开始出现校外女生求爱告白的信件,还夹着漂亮的照片,都是样貌不错的,否则也不会有自信把玉照寄来,对于这种信,杨子建都是要回的,表达他要以学业为主,鼓励对方努力学习,争取考上同一所大学云云。
然后就是表的作品,第一封是《南剑侨报》的新专栏“南剑乡情”表的《元宵节迎神 庙会》文章,写的是南塘元宵节举行妈祖和临水夫人的迎神 游街的场景,反正是写给海外华人看的,勾起他们的宗教情怀和思 乡之情,然后到南塘来旅游。
第二封是《南剑日报》专栏“话说南剑”刊登的《登北帜山怀古》,用优美地语句,描写出了山炽峰的风光,但有三分之一篇幅是写杨氏家祠,以及缅怀闽学始祖杨时,也算是为自家打个小广告。
他这段时间主要精力专注于三重门和省级、国级报刊杂志,市内的作品主要投在日报、侨报、青年报三个专栏上,除非编辑写信约稿,其他小报他已经不再去投稿了,因此表量明显少了许多。
还有两封样报是来自榕城的学生周报,一封是《语文周刊》刊登了《我的骄傲,我的一中》一文,《少年周报》表了《银杏树、铜钟与手风琴》作文,这是林可纯老师推荐的,下面还写着“指导老师林可纯”的大名,以及杨子建南剑一中的作者地址和班级。
可惜,萌芽、中国校园文学、少年文学等国家级的学生期刊都是月刊,他9月份投去稿件,1o月份审稿,要到11月份才会刊登出来,这就是杂志麻烦、拖沓的地方,而报纸就方便,甚至当天拿稿当天排版第二天就表出来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。
第三节语文课后,林老师特意过来询问了一下杨子建的病情,知道他在快复原中,就放下心来了,并嘱咐他,中午教研室会议室召开的“橡树文学社大会”别迟到了。
看来,林老师对这次大会也非常重视。想想也对,文学社扩招是林老师亲自提出来的,以前他让文学社的学生自己玩,但现在他要亲自参与了,有了他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在里面。
特别是杨子建写出三重门后,里面涉及对应试教育的影射,林可纯老师为了不输给虚构的野教师“马德保”,为了让他的“教育家”名副其实,他也是拼了老命,要把《橡树》社刊办成全南剑市最有名气、影响最大的社刊出来。
第四节下课放学后,杨子建就和蓝鸿、蓝雪回宿舍吃饭,现在是三人集资合伙,直接在校外阿蓉小炒店订餐,有肉有青菜有排骨汤,非常营养。
蓝鸿对杨子建已经刮目相看,特别是杨子建帮学校处理了“更换老师”风波后,想把杨子建推荐到学生会宣传部担任干事,但杨子建拒绝了,学生会是一个复杂的小官场,大官小官多不胜数,他哪有时间去应付?而在橡树文学社他可以当一个隐形人,上有林老师和汪滟扛着,下有张怡敏和林逸做着,他只要动动嘴就行了。
快到中午十二点半,杨子建终于可以把楚女送的行头换上,西装革履,一身笔挺,人人侧目地来到教研室会议厅,这里也是当初杨子建被十几个语文老师考核,逼得写出《荷塘月色》的地方。
会议厅内坐了53个社员,高一2班就占了一半,共26人,高一年段总共41人,主要是林可纯的学生和崔攸的学生。剩下12人里,高二的3人、初三的3人、初二的6人,连初二3班的林蓉也被她爸爸拉进文学社。